一、法律框架:民法典与刑法的双重约束
中国现行法律体系已明确将AI换脸技术滥用纳入监管范围,核心依据包括《民法典》与《刑法》的相关条款:
- 《民法典》第1019条
- 明确禁止行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AI换脸)伪造他人肖像。
- 权利基础: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删除“以营利为目的”的传统要件,扩大保护范围。
- 例外情形:仅当法律另有规定(如新闻报道、公共安全)时可豁免。
- 《刑法》第253条之一
- 刑事责任: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人脸数据)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
- 关联犯罪:若AI换脸用于诈骗、侮辱或传播虚假信息,可能触犯诈骗罪、侮辱罪或传播虚假信息罪。
二、司法实践:典型案例与裁判规则
近年来,法院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例明确了AI换脸侵权的认定标准与责任承担:
- 北京互联网法院案例(2025年)
- 案情:被告使用AI软件将原告肖像生成低俗图片并传播。
- 判决:
- 认定被告行为构成对肖像权、名誉权及一般人格权的侵害。
- 判决赔偿精神损失及经济损失,并要求公开道歉。
- 关键点:即使AI生成内容非完全复制,只要通过体态、场景等可识别为特定自然人,即构成侵权。
- 辽宁阜新中院案例(2025年)
- 案情:某科技公司未经授权使用博主吴某的肖像制作AI换脸模板,诱导用户充值使用。
- 判决:
- 公司被判赔偿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赔偿金,并在APP首页致歉。
- 法院强调:肖像权保护不限于面部特征,身体形象、动作等亦可构成识别依据。
- 最高法典型案例(2025年)
- 案情:某公司未经许可将用户声音AI化用于配音软件,引发诉讼。
- 判决:
- 认定AI化使用声音构成对声音权益的侵害,判决赔偿25万元。
- 明确:声音作为人格权的一部分,受法律同等保护。
三、技术检测与平台责任
法律应对不仅依赖事后追责,还需技术手段与平台合规的配合:
- 技术检测手段
- 区块链存证:通过司法联盟链固定侵权证据(如辽宁案例中原告的取证方式)。
- AI检测工具:利用算法识别伪造痕迹,要求平台部署相关技术并定期审计。
- 平台责任
- 审核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需对AI生成内容负合理注意义务,未履行审核可能导致连带责任(如上海嘉定法院判决某公司因未审查素材来源赔偿损失)。
- 算法备案:鼓励平台对AI算法进行备案,并在发现侵权后及时删除内容(部分案例中被告因整改获得谅解)。
四、法律完善与未来建议
尽管现有法律已覆盖大部分场景,但仍需进一步细化与强化:
- 立法层面
- 出台专项法规:针对深度伪造技术,明确技术使用边界、责任主体及惩罚措施。
- 细化“可识别性”标准:通过司法解释明确AI生成内容中肖像的认定规则(如体态、动作的权重)。
- 司法层面
- 统一裁判尺度:通过指导性案例明确侵权认定标准,避免同案不同判。
- 提高赔偿额度:针对明星等高知名度主体,提高精神损害赔偿上限,形成有效震慑。
- 技术治理
- 推广检测技术:要求平台部署AI检测工具,对换脸内容自动标记并审核。
- 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次侵权的平台或用户实施信用惩戒。
五、法律与技术的协同治理
AI换脸技术的滥用需通过法律与技术手段协同治理。法律层面,民法典与刑法已提供基础框架,司法实践通过典型案例细化规则;技术层面,区块链存证、AI检测工具及平台合规机制可有效预防和固定证据。未来,需进一步立法完善与技术普及,实现“技术向善”的法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