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探墓”被刑拘!流量至上如何突破法律底线?

2025-08-21 14:44:28      来源:星闻界

一、事件背景:从“猎奇探秘”到“法律制裁”的坠落

  1. 事件核心
    • 2025年某网红团队为吸引流量,擅自进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十三陵”未开放区域,通过直播展示“探墓”过程,并发布“古墓寻宝”短视频。
    • 北京市公安局以“涉嫌损毁文物、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对涉事网红及团队成员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罚款5000元。
  2. 行业潜规则
    • “流量密码”驱动:探墓类内容因猎奇性、神秘感易引发关注,部分网红通过“伪考古”“盗墓模拟”等擦边球内容快速涨粉。
    • “灰色地带”试探:部分团队明知文物保护法规,仍通过“夜间偷拍”“伪装成游客”等方式规避监管,形成“违法-删视频-再违法”的恶性循环。

二、法律底线:文物保护与公共秩序的红线

  1. 《文物保护法》的刚性约束
    • 禁止性规定:根据《文物保护法》第66条,擅自进入未开放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上刻画或涂污的,可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 刑事责任升级:若损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或造成文物严重破坏,可能触犯《刑法》第324条“故意损毁文物罪”,最高可处10年有期徒刑。
  2.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兜底保障
    • 扰乱公共秩序:探墓行为若引发游客聚集、干扰文物保护单位正常运作,可依据第23条“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 损毁公私财物:若破坏文物保护设施(如围栏、监控设备),可依据第49条“故意损毁公私财物”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三、流量至上的动机:算法推荐与商业变现的合谋

  1. 平台算法的“极端内容偏好”
    • 猎奇内容流量密码:探墓、灵异、盗墓等题材因“稀缺性+冲突感”易触发平台推荐机制,部分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次。
    • “完播率”陷阱:为提升完播率,网红刻意制造“悬念”“危险”等情节,如“深夜潜入古墓”“与‘盗墓贼’对峙”,甚至编造“文物出土”等虚假信息。
  2. 商业变现的“快速通道”
    • 广告分成与带货:百万粉丝级探墓账号单条广告报价超10万元,部分团队通过“古墓同款工具”“探险装备”带货实现月流水百万。
    • “私域流量”收割:通过直播打赏、付费社群(如“探墓秘籍教学”)等方式,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收益,形成“违法-删视频-再违法”的循环。

四、责任归属:网红、平台与监管的“连坐”困境

  1. 网红责任
    •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网红误以为“探墓”属于“文化传播”,忽视文物保护法规的严肃性,甚至将警方处罚视为“炒作素材”。
    • 道德失范:为追求流量,刻意制造“盗墓”“灵异”等虚假叙事,误导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损害文化遗产的严肃性。
  2. 平台责任
    • 内容审核失效:尽管平台宣称“禁止传播违法内容”,但通过“关键词规避”“变体表述”等方式,部分探墓视频仍能绕过审核,如将“古墓”改为“古宅”,“盗墓”改为“寻宝”。
    • 算法推荐助长:平台对高流量内容给予更多曝光,形成“违法内容-高流量-更多违法内容”的正反馈循环,客观上鼓励了网红突破法律底线。
  3. 监管责任
    • 执法力度不足:文物保护单位多依赖“群众举报”发现违法行为,缺乏主动监测机制,导致部分网红“打时间差”规避处罚。
    • 法律宣传缺失:公众对文物保护法规的知晓率低,部分网红甚至不知“探墓”需经审批,误将“好奇”等同于“权利”。

五、治理路径:从“个案处罚”到“系统防控”

  1. 法律完善与执行升级
    • 明确“探墓”行为边界:修订《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将“擅自进入未开放文物保护单位”明确列为违法行为,并设定与损毁文物同等的处罚标准。
    • 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法或造成文物损坏的网红,实施“跨平台封禁”,禁止其通过任何形式继续从事内容创作。
  2. 平台算法与审核优化
    • 技术识别升级:开发“探墓内容识别模型”,通过视频画面(如古墓结构、文物特征)、音频(如“盗墓”“寻宝”等关键词)自动标记违法内容。
    • 算法正向引导:调整推荐机制,对“合规探墓”(如经审批的考古直播、文化遗产科普)给予流量扶持,形成“优质内容-高流量-更多优质内容”的良性循环。
  3. 公众教育与参与
    • 开展“文物保护进校园”活动:通过模拟考古、文物修复体验等形式,提升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认知与兴趣。
    • 建立“公众监督员”机制:鼓励公众通过“文物保卫者”小程序举报违法探墓行为,对有效举报给予物质奖励或荣誉认证。

六、流量不应成为法律的“特权通行证”

“网红探墓”被刑拘事件,本质是流量经济与法律底线的激烈碰撞。其背后:

  • 法律层面:文物保护法规的刚性约束不容突破,任何“猎奇”“创新”均需以遵守法律为前提。
  • 道德层面:文化遗产的严肃性不容亵渎,网红作为公众人物更应承担传播正确价值观的责任。
  • 平台层面:算法推荐机制需从“流量至上”转向“价值至上”,成为文化传承的助力而非阻力。
[责编:金华]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一、案件核心:从猎奇探秘到法律制裁的坠落 事件核心 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一犯罪团伙假冒演员靳东等明星,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虚假视频,吸引中老年女性关注。 团...
2025-08-21 14:46:37
一、法律边界:中国代孕的合法性困境 中国法律明确禁止代孕 法律依据 :根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2001年)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2003年),明确规定禁止...
2025-08-21 14:42:18
一、事件背景:从打投到倒奶的荒诞链条 事件核心 2021年某选秀节目中,粉丝为给偶像打投(投票),需购买赞助商牛奶并扫描瓶盖二维码。由于投票二维码印在瓶盖内,粉丝需开...
2025-08-21 14:41:04
一、现象透视:汉服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市场规模与用户画像 百亿规模 :2025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预计达191.1亿元,2023-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2%,国潮服饰市场中汉服占比7....
2025-08-21 14:38:26
一、现象透视:剧本杀的爆发式增长 市场规模与用户画像 门店数量 :2025年全国剧本杀门店突破3万家,年复合增长率超40%,一线城市密度达每10万人拥有2.3家。 用户特征 :18...
2025-08-21 1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