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从“打投”到“倒奶”的荒诞链条
- 事件核心
- 2021年某选秀节目中,粉丝为给偶像“打投”(投票),需购买赞助商牛奶并扫描瓶盖二维码。由于投票二维码印在瓶盖内,粉丝需开瓶扫码,导致大量未饮用牛奶被直接倾倒,引发社会哗然。
- 行业潜规则
- “销量即排名”逻辑:选秀节目将偶像出道位与商品销量挂钩,粉丝需通过购买指定商品(如牛奶、专辑)获取投票权。
- “集资”产业链:后援会组织粉丝“集资”,由“大粉”统一购买商品,形成“粉丝-后援会-商家”的灰色利益链。
二、非理性消费的驱动因素:从个体心理到系统操控
- 个体心理层面
- 情感投射:粉丝将偶像视为“理想自我”或“情感寄托”,通过消费证明支持力度,甚至将“氪金”能力与对偶像的“爱”划等号。
- 社交压力:在粉丝群体中,“不花钱=不配粉”的潜规则盛行,部分粉丝为避免被排挤,被迫参与集资打投。
- 沉没成本效应:前期投入越多,越难抽离,形成“越投越上瘾”的恶性循环。
- 商业系统操控
- 平台机制设计:选秀节目通过“销量定排名”规则,将粉丝消费与偶像前途绑定,制造“不消费=偶像淘汰”的焦虑。
- 商家营销话术:赞助商推出“偶像限定款”“买一箱送10票”等促销活动,利用粉丝心理刺激消费。
- 数据工场运作:后援会通过“晒单”“排名”等方式制造攀比氛围,将消费行为异化为“粉丝身份证明”。
三、责任归属:平台、商家、偶像与法律的“连坐”困境
- 平台责任
- 规则制定者:平台通过“销量定排名”规则,将粉丝消费与偶像前途绑定,本质是利用粉丝情感牟利。
- 监管缺失:对后援会集资、倒奶等行为未采取有效监管措施,甚至默许“数据工场”运作。
- 商家责任
- 过度营销:通过“偶像限定款”“买票送奶”等话术,将商品销售与粉丝情感绑定,诱导非理性消费。
- 伦理失范:明知粉丝可能为投票倾倒牛奶,仍设计“瓶盖二维码”等反人类设计,缺乏基本社会责任。
- 偶像责任
- 沉默的共谋:部分偶像对粉丝集资行为默许甚至鼓励,通过“粉丝见面会”“握手券”等福利强化消费绑定。
- 引导缺失:鲜有偶像公开呼吁理性消费,更多选择“既得利益者”立场,享受粉丝经济红利。
- 法律与监管责任
- 法律空白:现行法律未明确界定“粉丝集资”“打投”等行为的性质,对诱导消费、浪费资源等行为缺乏处罚依据。
- 监管滞后:相关部门对选秀节目、粉丝经济的监管停留在“事后追责”阶段,缺乏事前预警与过程干预。
四、治理路径:从“个体觉醒”到“系统重构”
- 平台规则改革
- 取消“销量定排名”机制:将投票权与商品销售脱钩,探索“公益投票”“内容创作”等更健康的互动方式。
- 建立“消费冷静期”:允许粉丝在购买后72小时内无理由退款,降低冲动消费风险。
- 商家伦理升级
- 设计“绿色投票”方案:如将二维码印在包装外,或通过“扫码捐款”等方式替代“买奶投票”,减少资源浪费。
- 公开成本与利润:要求商家公示商品成本、投票权益分配比例,避免“天价商品”背后的暴利链条。
- 偶像引导责任
- 签署“理性消费承诺书”:要求偶像公开承诺不鼓励粉丝集资、不参与“数据工场”运作,对违规行为进行行业抵制。
- 建立“偶像-粉丝”沟通渠道:通过直播、信件等方式,直接呼吁粉丝理性消费,传递正能量价值观。
- 法律与监管完善
- 制定《粉丝经济治理条例》:明确“粉丝集资”“打投”等行为的法律边界,对诱导消费、浪费资源等行为设定处罚标准。
-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市场监管、网信、文旅等部门联合执法,对选秀节目、后援会集资等行为进行全流程监管。
五、从“倒奶”到“倒逼”的系统性变革
“倒奶打投”事件本质是粉丝经济异化的缩影,其背后是平台、商家、偶像与法律的“连坐”困境。治理这一现象需从“个体觉醒”到“系统重构”:
- 短期:通过平台规则改革、商家伦理升级,降低非理性消费风险。
- 中期:通过偶像引导、法律完善,建立粉丝经济的正向激励机制。
- 长期:通过文化升级、社会共识,将粉丝经济从“情感绑架”转向“价值共创”,让粉丝与偶像共同成长,而非沦为资本的“提款机”。
[责编: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