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引发“恐婚”讨论!影视作品如何影响社会观念?

2025-09-07 16:01:05      来源:星闻界

影视作品通过叙事塑造、情感共鸣、社会议题聚焦及艺术表达,系统性地影响社会观念。以《消失的她》为例,其通过悬疑叙事揭示婚姻中的信任危机与人性复杂,结合东南亚真实案件改编的背景,强化了观众对亲密关系风险的感知,进而引发“恐婚”讨论。以下从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叙事塑造:构建观念框架

影视作品通过情节设计、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为观众提供认知社会的模板。例如:

  • 《消失的她》以“妻子失踪”为悬疑核心,通过丈夫何非的视角与女律师陈麦的调查,逐步揭露婚姻背后的阴谋。影片中“姐妹情谊与阶层跨越的冲突”“穷小子娶富家女的陷阱”等叙事套层,暗合社会对“凤凰男”“物质婚姻”的刻板印象,强化了观众对婚姻中经济利益与情感信任的警惕。
  •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通过官场生态的刻画,将“腐败”与“权力滥用”直接关联,塑造了公众对政治伦理的认知框架;而职场剧《理想之城》则通过建筑行业的竞争故事,传递“职场规则需坚守道德底线”的价值观。

二、情感共鸣:深化观念认同

影视作品通过情感渗透,使观众在共情中接受其传递的观念。例如:

  • 《消失的她》利用悬疑类型片的特性,通过“寻找真相”的过程制造紧张感,同时通过文咏珊饰演的“假妻子”与倪妮饰演的女律师陈麦的对手戏,展现女性在婚姻危机中的互助与反抗。这种情感张力使观众对“婚姻中的女性困境”产生强烈共鸣,进而反思传统性别角色对婚姻的影响。
  • 家庭伦理剧《金婚》通过佟志与文丽50年的婚姻历程,展现夫妻从争吵到和解的过程,传递“婚姻需包容与亲情维系”的理念。其收视率突破20%,成为标杆作品,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完美婚姻”的幻想,强调现实婚姻中沟通与妥协的重要性。

三、社会议题聚焦:引导公众讨论

影视作品常将社会热点转化为叙事素材,推动议题进入公共视野。例如:

  • 《消失的她》改编自前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并结合东南亚真实案件(如2019年中国丈夫推怀孕妻子下悬崖事件),将“婚姻诈骗”“亲密关系暴力”等议题具象化。影片上映后,社交媒体上“婚姻安全”“女性自我保护”等话题讨论量激增,反映出影视作品对公众关注点的引导作用。
  • 反诈电影《孤注一掷》通过展现网络诈骗的产业链,提升公众防骗意识;而缉毒题材作品若过度渲染贩毒罪犯的“悲惨身世”,则可能模糊善恶界限,影响观众对毒品犯罪严重性的认知。

四、艺术表达与媒介传播:扩大观念影响

影视作品的艺术手法与传播渠道共同决定其社会影响力。例如:

  • 《消失的她》通过“戏中戏”结构、多次反转叙事和东南亚异域背景,增强故事的戏剧张力与现实感。导演陈思诚团队利用“唐探”“误杀”系列的成功经验,精准把握观众对悬疑类型的偏好,使影片成为社交话题的核心。
  • 短视频平台的普及使影视剧片段成为受众社会认知的重要来源。若创作者为追逐流量过度渲染焦虑(如“婚育焦虑”“阶层固化”),可能通过信息茧房强化刻板印象,导致“不婚”“不育”等极端心理。相反,《父母爱情》《人世间》等作品通过温情叙事消解焦虑,展现普通人面对困境的勇气,引导观众形成积极价值观。
[责编:金华]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影视作品如《孤注一掷》通过现实题材选择、艺术化叙事、警醒式角色塑造及多方协作宣传,成功平衡了娱乐功能与社会责任,既满足观众观影需求,又推动反诈知识普及与社会问题...
2025-09-07 16:01:58
一、技术原理:AI如何让老电影焕发新生? 超分辨率重建 算法应用 :采用SRCNN(卷积神经网络)和GAN(生成对抗网络)将低分辨率画面提升至4K。例如,通过扩散模型(Diffusi...
2025-09-02 17:55:32
一、怪物造型的符号化:从猎奇到哲学隐喻 贝拉的怪物性与人性共鸣 身体异化的象征 :贝拉的怪物造型(如畸形肢体、非人比例)并非单纯为了视觉冲击,而是象征其被创造者的...
2025-09-02 17:54:11
一、叙事策略:解构与重建的双重叙事 乌托邦与现实的镜像对比 芭比乐园的设定 :电影开篇构建了一个极端化的女性乌托邦,芭比们掌控一切,从总统到科学家无所不能,这种设...
2025-09-02 17:51:39
一、叙事策略:视角与主题的双重分裂 黑白与彩色的象征意义 黑白画面 :代表刘易斯施特劳斯的政治视角,象征其冷漠、刻板、利益导向的政客思维。施特劳斯的世界观被简化为...
2025-09-02 17: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