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考编”风波后续!流量明星转型实力派为何屡遭质疑?

2025-08-18 16:57:20      来源:星闻界

一、考编风波的核心争议:特权与公平的碰撞

1. 程序公平性质疑

  • 免笔试争议:易烊千玺免笔试入编国家话剧院,引发“因人设岗”质疑。尽管官方回应称所有拟聘人员均参加面试,但公众对面试过程的透明度存疑,尤其是有网友指出某明星在拍戏期间未现身考场。
  • “小镇做题家”标签:《中国新闻周刊》文章将普通考生称为“小镇做题家”,暗讽其“每天上培训班仍考不中编制”,引发公众对阶层固化的强烈不满,认为明星利用特权挤占普通人上升通道。

2. 资源分配矛盾

  • 疫情背景下的就业焦虑:2022年青年失业率达18.4%,普通考生面临激烈竞争,而明星考编被视为“抢饭碗”,加剧社会不公平感。公众质疑:“明星日入208万,为何还要争夺体制内编制?”
  • 特权与贫富差距:网友创造歇后语“易烊千玺考编制——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讽刺其“贪婪”。韩红虽支持考编,但公众情绪已从对个人的批评转向对特权现象的反抗。

3. 官方回应与舆论博弈

  • 国家话剧院的澄清:回应称招聘符合流程,演员未签劳动合同,符合应聘资格。但公众认为,明星考编本质是“国家队”对流量的主动吸纳,程序虽规范,却难以平息“资源倾斜”的质疑。
  • 媒体角色:《中国新闻周刊》的“小镇做题家”论述被批“嘲讽奋斗者”,激发网友反抗,将个人事件升级为社会议题。

二、流量明星转型实力派:质疑的普遍性与深层原因

1. 实力与流量的不匹配

  • 演技短板暴露:流量明星转型正剧时,常因演技被批“呆板”“出戏”。如范丞丞在《小巷人家》中饰演学霸,被指“五官乱飞”“接不住戏”,与闫妮、郭晓冬等实力派对戏时木讷如局外人。
  • 案例对比:胡歌、朱一龙通过谍战剧(如《伪装者》《叛逆者》)成功转型,因角色设定与自身气质契合,且演技经市场检验;而部分流量明星选择军旅剧等正剧,却因缺乏硬汉形象或演技支撑,效果不佳。

2. 行业生态的资本导向

  • 资本快速变现逻辑:流量明星依赖粉丝经济,资本为快速回收成本,倾向选择“安全牌”演员,导致转型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如2025年春节档《射雕英雄传》因特效堆砌、剧情稀碎遭口碑崩塌,预售3亿但豆瓣评分暴跌至4.1。
  • 评价体系失衡:部分作品过度依赖流量明星号召力,忽视剧本和演技。数据显示,2025年含流量明星的影片平均评分较纯演技派低1.8分,票房跌幅达43%。

3. 公众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 转型作品的“粉丝向”陷阱:观众对流量明星转型期望较高,但部分作品仍停留在“粉丝经济”模式,未能突破原有形象。如王一博在《追风者》中尝试成长型角色,但代际审美割裂,25岁以下观众吐槽“女主住精装房喊穷太离谱”。
  • 人设与角色的冲突:流量明星的“综艺人设”与正剧角色存在违和感。如范丞丞的“喜剧人”形象与学霸角色不匹配,导致观众出戏。

三、破解质疑:明星、行业与社会的三重路径

1. 明星层面:实力提升与角色适配

  • 系统训练与作品积累
    • 参加专业表演培训(如孙俪通过《甄嬛传》磨练演技),选择小众但高质量的作品积累口碑。
    • 易烊千玺通过《满江红》《长津湖》证明票房号召力,朱一龙凭借《消失的她》成为“票房黑马”,展现实力派潜力。
  • 精准选择转型角色
    • 避免盲目跨界,优先选择与自身气质契合的角色(如胡歌的“成长型间谍”),逐步突破原有形象。

2. 行业层面:优化生态与评价体系

  • 完善招考与招聘程序
    • 规范事业单位招考流程,避免“因人设岗”嫌疑,增加笔试环节或公开面试细节,提升透明度。
    • 影视项目选拔演员时,减少对流量的过度依赖,增加对演技和角色适配性的权重。
  • 推动现实题材创作
    • 鼓励流量明星参与聚焦社会议题的现实题材剧(如《向阳·花》),通过真实角色传递共情,打破“快餐式消费”模式。

3. 社会层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 减少阶层对立叙事
    • 媒体应避免使用“小镇做题家”等标签,转而关注奋斗者的真实困境,如报道许佳8次考公终入编的故事,传递“努力仍有希望”的信号。
  • 政策引导与就业支持
    • 政府通过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提供考公培训资源,缓解青年就业焦虑,从根本上减少对“明星考编”的敏感度。

流量明星转型实力派遭质疑,本质是公众对“特权”与“公平”的敏感反应。破解之道需明星以实力证明自我(如易烊千玺通过话剧磨练演技)、行业优化评价体系(减少流量依赖)、社会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正如冯远征所言:“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而非单纯的脸蛋或流量。” 唯有当流量成为实力的加持,而非替代,转型才能真正获得认可。

[责编:金华]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一、赵丽颖转型成功的核心密码:从流量小花到实力大女主的跨越 1. 角色选择:打破舒适区的精准定位 数据支撑 :赵丽颖在《风吹半夏》中饰演的许半夏,角色年龄跨度从20岁到...
2025-08-18 17:02:04
一、问题诊断:角色固化的3大核心诱因 1. 观众认知惯性 数据支撑 :百度指数显示,高启强关键词搜索量是张颂文本名的3.2倍,观众记忆关联度高达78%。 案例佐证 :李保田因...
2025-08-18 16:54:37
魔改困境:国产IP联动的核心矛盾 原著粉与大众市场的撕裂 案例 :游戏改编电影如《魔兽》虽全球票房4.3亿美元,但口碑两极分化,核心矛盾在于忠于游戏与吸引路人的平衡失败...
2025-08-14 20:25:24
一、魔改争议的核心:原著精神与商业改编的冲突 人设崩塌:从利己主义者到热血青年 原著设定 :范闲是杀伐果断的利己主义者,身处权力漩涡却始终保持清醒计算,其行为逻辑...
2025-08-14 20:23:22
《中国奇谭》的成功密码: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 叙事策略:以妖怪为镜,映照现实 底层视角重构经典 :如《小妖怪的夏天》将《西游记》中的无名小妖作为主角,通过打工人视...
2025-08-14 2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