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谢帝》的爆火,本质是年轻群体对传统解压方式的突破。诺米以“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的直白歌词,结合健身器材上的魔性舞蹈,构建了一个低门槛、高参与度的解压场景。这种“抽象艺术”的流行,折射出当代青年解压需求的三大转变:
低成本情绪出口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需要即时、低成本的解压方式。《谢天谢帝》的“健身器材+魔性口号”模式,无需复杂准备,只需模仿动作即可获得情绪释放。例如,成都迪士尼打卡现场,年轻人排队体验跷跷板,通过肢体动作与歌词互动,形成“行为艺术式解压”。
集体认同感强化
解压行为从“个体宣泄”升级为“群体仪式”。网友自发创作“谢帝谢帝,我要迪士尼”的谐音梗,将歌曲与成都地标绑定,形成地域性集体记忆。这种“造梗-传播-打卡”的链条,让解压成为社交货币,参与者通过共享符号获得归属感。
反讽与自嘲的治愈力
诺米以“抽象Rapper”形象自嘲,将海选被淘汰的挫折转化为“我要迪士尼”的荒诞叙事。这种“用搞笑消解严肃”的策略,恰好契合年轻人“丧中带燃”的生活态度。例如,歌词中“你叫声nomi哥,我来教你做说唱”的调侃,既是对评委的回应,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谢天谢帝》的出圈,标志着音乐“玩梗”文化从边缘亚文化向主流表达的渗透。其核心逻辑在于:用流行文化解构严肃音乐,以轻量化内容实现跨圈层传播。
梗的“高能传播”属性
歌曲通过“谢帝”与“迪士尼”的谐音双关,制造了记忆点极强的“声音标签”。这种“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梗,降低了传播门槛,使歌曲迅速成为短视频平台的“万能BGM”。例如,博主将歌词与挤痘痘、修驴蹄等解压视频结合,形成“魔性BGM+解压画面”的爆款公式。
音乐生产的“微粒化革命”
数字音频技术的普及,使音乐创作从“完整曲目”转向“高光段落”。诺米用二手手机录制MV,在老小区完成拍摄,这种“低成本、碎片化”的生产模式,契合短视频时代的创作逻辑。同时,AI编曲工具的介入(如网友用AI重新填词编曲),进一步模糊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推动“玩梗音乐”的民主化生产。
主流文化的反向吸纳
官方机构的认可(如央视文旅转发《阿普的思念》)和综艺节目的引用(如《中国新说唱》选手模仿诺米风格),标志着“玩梗文化”被主流话语体系接纳。这种接纳并非妥协,而是主流文化通过“玩梗”实现年轻化转型的尝试。例如,伍佰玩“叶珂梗”被解读为“对经典的创新致敬”,与诺米的走红形成跨时代呼应。
《谢天谢帝》的爆火,也引发了对“玩梗文化”的深层思考:
解压与娱乐的边界
当解压行为异化为“跟风打卡”,其本质是否仍是对压力的消解?成都迪士尼打卡现场因扰民被社区管理,反映出“集体狂欢”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年轻人需警惕将解压异化为新的压力源。
音乐价值的再审视
“玩梗音乐”的流行,是否会削弱音乐的艺术性?诺米的案例表明,梗可以是入口,但内容才是留存关键。其《阿普的思念》《孤独材料》等作品,因真挚情感与民族元素获得长期认可,证明“玩梗”与“深度”并非对立。
草根叙事的商业风险
诺米走红后,网友担忧其“人设崩塌”。这揭示了草根网红在商业化过程中的困境:过度包装可能失去真诚,而保持原生态又难以持续输出内容。如何平衡“真实”与“人设”,是诺米们需面对的长期课题。
《谢天谢帝》的爆火,是年轻群体在高压社会中寻找情绪出口的缩影,也是音乐“玩梗”文化从亚文化到主流表达的破圈实践。它提醒我们:解压无需高大上,真诚与参与感才是核心;玩梗并非消解严肃,而是用流行语言重构表达。未来,随着技术赋能与代际更迭,音乐“玩梗”文化或将催生更多创新形态,而如何在狂欢中保持清醒,将是年轻群体与文化创作者共同面临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