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理政策与措施
- 税务监管强化
- 网络主播与MCN机构监管:2025年税务部门明确将网络主播纳入监管范围,禁止将个人收入虚假转换为企业经营所得。MCN机构需承担相应税务责任,确保收入性质合规。
- 核定征收政策调整:取消影视娱乐等行业的核定征收资格,建立动态核定机制,通过“行业利润率监测系统”每季度更新核定标准,限制税收洼地滥用。
- 典型案例:2025年查处某知名艺人工作室利用税收洼地注册空壳公司套利案件,补税及罚款达2.99亿元,彰显监管威慑力。
- 市场秩序规范
- 遏制天价片酬:通过政策要求合理配置成本比例,严禁资本不良牟利。例如,短剧市场中演员片酬占比过高导致剧本质量下降的问题已引起监管关注。
- 打击流量造假:严格热搜榜单管理,优化内容推荐算法,查处一批牟取不当利益的营销号。2025年曝光重大税收违法案件7起,补税罚没总额超10亿元。
- 内容监管与行业管理
- 严管综艺与游戏:健全综艺节目审批机制,严禁未成年人参与选秀类节目;加强游戏内容审核,推进防沉迷系统接入。
- 劣迹艺人惩处: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规范明星广告代言,提高演艺人员准入门槛。
- 平台责任压实
- 算法与榜单管理:要求平台优化推荐算法,避免“流量至上”导向。例如,短视频平台需完善涉税信息报送机制,减少低质内容传播。
- 粉丝经济治理:加强明星粉丝团、后援会账号管理,打击集资乱象,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
二、现状与挑战
- 天价片酬现状
- 短剧市场泡沫: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但演员片酬占比过高。例如,头部短剧男主日薪可达3万元,中腰部主演日薪2000-8000元,导致剧本打磨资金不足,穿帮镜头频现。
- 电影市场反差:2025年第二季度电影总票房同比下滑34.7%,创历史新低,而优质内容缺失与片酬分配不均被视为主要原因。
- 流量至上问题
- 主流媒体困境:部分媒体为追求流量,选题避“硬”就“软”,采编逐“浅”弃“深”,导致原创力弱化。例如,“秦朗巴黎丢作业”等摆拍谣言事件引发公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
- 算法驱动恶性循环:平台推荐算法加剧“标题党”“情绪化”内容传播,如“瑞士卷怎么分”等无聊琐事霸屏,消解新闻严肃性。
三、未来治理方向
- 政策与立法
- 专项立法:推动《文化娱乐产业税收征管条例》出台,明确合理支出范围,完善成本核定标准。
- 国际协作:加强跨境税收信息交换,打击国际避税,借鉴美国文化捐赠税收减免、英国文化产品增值税豁免等经验。
- 技术赋能
- 区块链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涉税信息存证中的应用,提升监管透明度。
- 智能监管系统:升级金税四期“全电发票”“一户式2.0”系统,实现资金、业务、关联全链条穿透式监管。
- 行业生态重构
- 评价体系改革:增加本土用户渗透率、报道内容原创力等指标,构建导向正确、数据真实的综合评价体系。
- 人才培养:高校新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点,企业推行“青芒计划”等复合型人才培育项目,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 社会共治
- 观众审美引导:通过舆论宣传强化“内容为王”理念,拒绝为低质作品买单,推动行业回归艺术本质。
- 跨界融合:鼓励“演出+文旅”“微短剧+出海”等模式,拓展文化消费场景,提升产业附加值。
中国文娱领域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税务改革、平台监管、内容把控等多维措施,有效遏制了天价片酬与流量至上的乱象。然而,新兴领域如虚拟偶像、元宇宙演出的监管挑战仍存,需持续完善政策细则与技术手段。未来,治理将更加注重平衡规范与发展,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构建公平、高效、可持续的文娱产业生态,助力文化强国建设。